咨询
热线

:188-5257-5880

融贯“场地-场所-场景”的水乡城市设计微实践——以苏州、衢州、益阳水乡村落规划设计为例
上传时间:2023/10/17

1 从传统水乡到未来生活


提到水乡,我们脑海中会自然浮现出白墙灰瓦、小桥流水的空间意象和诗意的生活方式。传统水乡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体现,更承载了城市人心中的一抹乡愁。近年来,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践行、新经济模式的推进和新技术手段的支撑,很多传统水乡纷纷实现华丽转身,形成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的“新水乡”发展模式。然而,在更多的一般水乡地区,它们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如下问题和挑战:一是虽然水乡拥有诸多优质的生态文化资源,但往往缺乏魅力彰显的空间;二是水乡活力缺失,传统产业凋敝和人口流失问题严峻;三是设施供应不足、品质偏低,乡村空间治理困难等等。


近年来,国家在乡村振兴方面高度重视,一些省份也陆续出台了扶持政策,传统水乡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政策机遇,目前已形成了以乡村景观带动乡村旅游、以乡村产业带动创新就业、以乡村基建带动宜居共富等发展路径。近几年项目组团队陆续参加了三个水乡地区的设计项目,包括太湖水乡(苏州七都镇)、衢江水乡(衢州航埠镇)和洞庭水乡(益阳长春镇)。下面结合项目实践探讨应用城市设计方法,实现从传统水乡到未来生活的治理路径。


2 从场地、场所到场景营造


场地、场所、场景可谓是水乡设计思路演进的三个版本。

在场地层面的1.0版本,主要关注水乡自身资源破坏的问题,提出以本底修复为主的设计思路。在水乡地区最有特色的水资源,恰恰是近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最被忽视的要素。图1是1985年到2021年某水乡地区的水域卫星影像情况,可见不仅水域面积逐年缩减,建设开发也逐渐迫近湖岸线,生态景观环境逐渐恶化。

1698026401102668.png

图1

水乡特色的文化资源也常处于衰败之中。图2是浙江的某水乡村庄,虽然是历史悠久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但村庄整体风貌仍存在衰败杂乱问题。其中建筑风格最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也恰恰是建筑质量最差的建筑,难以体现浙西水乡的文化底蕴。

1698026412363384.png

图2

因此,在场地认知方面,重点需要通过梳理水脉络,留住水乡的特色基因。但如果仅局限在对资源本底的修复,而不进行活化利用,又会使生态文化资源成为一种虚假的盆景式景观。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形成场所层面的2.0版本,即关注水乡活力缺失问题,形成以空间整治和产业引入为主的设计思路。水乡地区的传统产业普遍因为附加值较低或政策要求等因素难以维持,原住民外出务工的现象普遍。村庄自身空间场所缺乏整治和营造,空间破败消极、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因此,在场所构建方面,重点是聚焦空间再造,依托水乡空间更新植入产业,激发水乡活力。但如果完全以服务外来人口为主来构建产业空间,又常常会面临流量不足、运营困难的问题,使这种改造模式成为一种展示性的舞台式景观。


基于前面对于场地和场所层面的思考,提出以回归人本初心为重点的3.0版本的场景营造思路。通过引入新技术手段和新发展模式,解决传统水乡空间中本土居民未来生活的切实所需。这样水乡就不再仅仅是记忆中的一抹乡愁,而是惠及更多居民未来生活方式的体现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空间载体。


就此,项目组提出了融贯场地、场所、场景的设计策略,以营造未来场景为核心,以留住水乡基因、聚焦空间再造和回归人本初心为价值导向,从生态、文化、产业、风貌、民生、治理六个维度进行系统化构建。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水乡空间更新微实践,实现未来生活方式的落地生根。

1698026429131896.png

图3


未来场景与更新微实践


3.1 未来+生态维度

重点梳理水乡脉络,通过整理水系网络构建生态空间的拓展骨架。在衢州严村(图4),结合两条水系汇入衢江、水口种植樟树的地域性生态景观格局,将其作为未来生态发展的基础。构建以滨江生态客厅为核心、以滨江和两条沿溪水脉为骨架,串联水林田居的生态空间结构。注重发挥滨水空间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景观体验价值。在具体的滨水空间改造中,将水乡特色的休闲生活方式植入其中,在整治坡岸和植被的同时,塑造近水、亲水和戏水的多样化水环境场景。

1698026448766978.png

图4

在微实践中,对严村滨水区域原有的裸土地面进行了重点生态修复、塑造开敞型生态空间,实现与滨江地区之间的视线通透和人流导引,同时也可作为本村居民和外来游客共享的休闲露营地和村庄集会的活动场地。

1698026463111291.png

图5

3.2 未来+文化维度

深入挖掘水乡文化,彰显传统水乡文脉和乡愁气质,并注重与现代文化形式紧密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生。在衢州严村,项目组提出“一个生态文化客厅”、“一条历史文化路线”和“一片现代文化街区”的文化空间脉络。在宗祠广场的改造设计中,将严氏祖先严子陵文化和严氏宗族文化融入其中,实现文化要素的外显,提升家族文化的认同感。

1698026476931606.png

图6

在村庄内部空间更新中,依托村内手工匠人的木工作坊,形成创意文化体验区域,与传统村居、塘池水景、广场公共空间相结合,串联形成完整的文化体验线路,让历史文化和创意文化有机交融。


在微实践中,利用文化体验线路周边的空置房屋进行改造,作为品牌文化设施植入,以此带动周边业态的更新发展。充分挖掘严村国家级非遗戏曲“西安高腔”的品牌价值,将非遗展示和体验与片区整体功能更新进行统筹,未来将会带动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消费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1698026491297245.png

图7

3.3 未来+产业维度

聚能水乡经济,围绕水乡特色物产和生活方式,塑造水乡体验、实现共同富裕(图8)。在益阳黄家湖,对原有村庄规模进行空间置换和设施增补,主打洞庭水乡的慢生活,将水乡游乐、文化体验、活力乡创、田园康养等内容组成完整的产业空间体验链条。在衢州严村充分利用村庄周边的林田塘池资源,将水乡鱼鲜、烧烤、露营等野奢生活方式引入其中进行整体塑造,打造新的业态形式,实现产业空间与乡野大地的结合。通过现状既有的工业和居住建筑进行功能更新,植入可移动和可变式的设施盒子,丰富产业空间内容。图九是对现状既有建筑改造的设想,从外观到内部功能、周边场地和设施进行整体化设计,为未来植入新的业态奠定基础。

1698026502265451.png

图8

1698026511126143.png

图9

在微实践中,对严村滨江区域进行改造设计。原有的沿江界面是市政用地的围墙,缺乏滨江停留和体验空间。通过增设一到两层的服务设施,在遮挡不利景观的同时,又提供多样化的立体滨江游览体验,从而实现滨江景观资源向产业空间资源的转化。

1698026521241326.png

图10

3.4 未来+风貌维度

传续水乡风貌,分类型塑造水乡气质。图11是严村东片区的风貌设计,将地区性的建筑风格、水乡的风貌气韵和水林田池的自然要素特征相结合,在延续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实现风貌的传承创新。

1698026535955705.png

图11

项目组在七都镇的风貌整治中提出了“固本色、齐风貌、优特色”三种风貌提升策略,对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和色彩进行相应规范,形成传统再现型、风貌延续型和协调创新型三种典型风貌形式,实现了较好的实施引导效果。在个体的建筑风貌整治中,注重延续地区风貌特征,突出水乡的特质和要素。


3.5 未来+民生维度

注重改善水乡生活条件,高效利用既有的空间资源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在村庄青壮年人口流失的情况下,关注一老一小的日常生活所需。图13是严村水口庙前广场改造,通过空间设计优化场地高差衔接,同时对景观植被进行设计组织。在改造完成后,环境品质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提升,目前这里也自发成为了广场舞的活动场地。在严村东片区入口区域,结合入口门户区域整体设计,增设儿童游乐场地,既满足本村小朋友游玩需求,又能为外来游客提供儿童友好场所(图14)。在村庄内部也对杂乱、破败的空间角落进行改造提升。比如利用废弃房屋改造成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增设室外展陈和休憩空间等,从小事做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698026548192969.png

图12

1698026556132904.png

图13

1698026571108406.png

图14

3.6 未来+治理维度

深化水乡治理模式,发挥规划-建设-治理作用。在空间布局方面,应用数字化技术完善终端设施布局,畅通治理信息渠道,提升村庄的治理水平。在村庄东片区,规划布局数字大脑、数字门户展示区和数字管理示范片区,既为本村居民提供日常办事,包括公共服务预约等一系列功能,又能充分向外来游客展示未来乡村数字化水平。

1698026583327650.png

图15

在微实践中,项目组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智能化改造,在适当区域植入智能设施盒子,提升智能化服务覆盖水平,形成可视化场景。在村庄内部,结合村庄条块化治理模式,把村庄的村内办事点和小微空间进行联动改造设计,成为村小组议事广场。在周边墙壁上以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的形式展示村庄治理的成果。

1698026594128872.png

图16


几点思考

第一是内涵上。未来乡村是以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具有发挥村民、政府、社会三者之力,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应用数字化互联技术等几大内涵特征的有机整体。


第二是内容上。未来乡村规划建设的重心从乡村空间转变到村民生活,以生活场景营造为核心,营造具备高美学水准的村域空间,打造匹配乡村规划的特色方案、培育具有乡村认同感的新型村民、策划精准高效的运营方案。


第三是手段上。以城市设计作为技术统筹平台,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参与投运维一体化治理全环节,全面提升乡村生态宜居的水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文章来源:规划中国  韩靖北

 
上一篇:塑造公共性:空间营造如何消减城市邻避效应——基于G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的分析 下一篇:整体创造更具自然与文化价值的国土空间

Baidu
map